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第626章 一贯兑换一文,只是起点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
    第626章 一贯兑换一文,只是起点
    裴元的十三家钱庄除了开业的时候热闹了一下,其他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但是这几天密切关注宝钞行情的番子们,却很快发现这几家钱庄的特别之处。
    在“宝泉钱庄”、“云泉钱庄”、“万泉钱庄”、“瑞泉钱庄”、“丰泉钱庄”这些地方,宝钞的收购价格高达四十贯兑换一文。
    这也就意味着,内承运库低价收购的那些宝钞,可以立刻兑换获利。
    朱厚照听说这件事之后放声大笑。
    陆訚和张锐也算有能力,却只能被人在“十五贯兑换一文”的价格狠宰一刀。
    而他朱厚照略施小计,就买到了“四十五贯兑换一文”的宝钞。
    而且,“泉”字号今天开出“四十贯兑换一文”的价格,就说明他的这一招确实干的漂亮。
    就连奸猾的商号,也愿意贴钱往回收了。
    只不过这点利润,朱厚照还看不上。
    等到将剩下的五万两银子吃满货,他就该亲自下场,宣布朝廷恢复对宝钞的征收了。
    接下来,朱厚照刻意的没有收购宝钞,而是在傍晚的时候,想要故技重施再次大量买入。
    结果没想到,平淡了一天的行情,临近钱庄打烊了,却开始不约而同的提升了兑换价格。
    从“二十五贯兑换一文”直接到了“十五贯兑换一文。”
    这个价格,就和陆訚以及张锐前期做冤大头的时候,价格差不多了。
    两人拿不定主意,赶紧询问朱厚照。
    朱厚照也有点意外,不过他很快猜到了那些奸商的心思。
    在这等着自己呢?
    朱厚照自然不肯吃这个哑巴亏,于是选择了按兵不动,停止购买。
    结果,就在当晚,有人上疏朝廷,要求恢复宝钞征收的传闻,就开始在京城中蔓延。
    第二天一早,当朱厚照听锦衣卫坐探说了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的要求追查。
    但是等到暴怒完了,朱厚照才意识过来。
    怎么查?
    这个奏折本来就是个普通奏折,是走正常流程交上来的。
    不但经历了通政司的誊抄,还由户部提出了方案,内阁做出了票拟,接着由司礼监递交上来的。
    这中间经历了这么多环节,每个环节又不止是一个两个的人见证。
    而且,朱厚照留中之后,也在大意之下并未要求底下人保密。
    所以就算查,也只能查出一笔无法惩处的糊涂账。
    一念及此,朱厚照赶紧让人去询问宝钞的行情。
    没想到今早开市,宝钞的价格就直接冲到了“五贯兑换一文。”
    朱厚照气的咬牙切齿。
    有心不允诺那奏疏,直接掀桌子,可是之前已经投入了足有五万两。
    现在宝钞的售出价格涨了,收购价格还没跟上。
    一旦不肯让那奏疏通过,“四十五贯兑换一文”的那三万两或许能有微利,但是“十五贯兑换一文”的那两万两,就要赔的血亏。
    何况,真要是自己这边开始出货,让那些钱庄察觉到苗头。
    恐怕瞬间就会打崩现在的宝钞收购价,到那时候,他这五万两白银的宝钞,又能卖出去多少?
    而且若是这么灰头土脸的离场,岂不是会被众人所笑?
    现在想要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快刀斩乱麻,趁着价格还没有快速拉升,尽快多收购一些宝钞。
    朱厚照向来是果决之人,他立刻命令手下开始分散吃货。
    然而收购着收购着,陆訚和张锐这些直接负责的人都发现,宝钞的价格变动的太快了。
    受到昨天传闻的影响,有大量新的资金入场,想要利用重启宝钞的机会,分上一杯羹。
    结果刚到中午的时候,宝钞的兑换价格就来到了“三贯兑换一文”的位置。
    陆訚虽然知道现在参与这场游戏的人还不多,想要出货的话,很容易会打乱市场,但是光看着纸面增长的财富,就让他感到十分的舒坦。
    与此同时,张锐就难受多了。
    他和张雄两兄弟以八百两的价格入场,然后在“十五贯兑换一文”的价格,出货给了天子。
    前前后后总共赚了两千六百多两。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是解了两兄弟的燃眉之急,让两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可现在的宝钞兑换价格已经到了“三贯兑换一文”的位置。
    要是把那些宝钞拿到现在才出给天子,岂不是就有一万多两银子了?
    以张锐对朱厚照的了解,他现在疯狂的吃货,肯定是想抢在其他逐利者上车之前,吃这份独食。
    等到十万两白银收购完毕,想必朱厚照就会立刻公布他的决定。
    于是张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现在重新启用宝钞的好消息虽然开始小道流传,但是还没有正式公开,仍旧是入场的机会。
    就算到时候达不到正德五年的“一贯宝钞兑换两文”,但就算能有一半儿,达到“一贯宝钞兑换一文”,也有至少翻倍的收入。
    看朱厚照这急不可耐的样子,这个时间窗口,应该还是比较宝贵的。
    现在正是趁机加码的时候。
    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一两天时间就能套利出来。
    张锐把自己的想法和弟弟张雄分享了一下,张雄对此也十分赞同。
    只是两人之前有本金八百两,后续又赚了两千六百多两,就算全部投进去,乐观估算也不过再赚三四千两。
    这么一想的话,假如他们早期就坚定持有,现在就能赚一万多两了,感觉还是很亏。
    于是张雄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可以找相熟的人借贷一笔款子投进去,等到天子公布消息之后就立刻出货,见好就收。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相比起能从中获得的暴利,借贷的利息几乎算不得什么。
    两人也没想过赖账的事情,毕竟敢在京城开钱庄放借贷的,背后都是真正有实力的大佬。
    不少还是那种很难缠的皇亲国戚。
    张锐对别处不熟,但是对他家附近的那个钱庄知根知底。
    那是寿宁侯张鹤龄家的管事开的铺子。
    前些天的时候,张鹤龄有意拉拢两兄弟,送给二人一对玉瓶,如今求上门去,说不定就连利息都免了。
    就在张家兄弟急火火的跑去找张鹤龄借贷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风向开始入场。
    有些钱庄,甚至暂停出货,等待价格的进一步明确。
    等到张家兄弟从张鹤龄名下的钱庄借来了两万两银子准备入场的时候,却惊愕的发现,宝钞的兑换价格,已经来到了“两贯宝钞兑换一文。”
    这可就只剩下一倍的盈利预期了。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钱涌入,这些钱庄也一反常态的开始收购宝钞了。
    尽管卖出价格和收购价格有一些差距,但是普遍也到了“十贯兑换一文”的价格。
    张锐还特意关注了下那些价格不错的“泉”字号。
    十来家“泉”字号给出的价格依旧很好,宝钞的出货价格跟随当前的行情,也是“两贯宝钞兑换一文”,但是收购宝钞的价格,却给出了“五贯兑换一文”。
    也就是说,随着内幕消息的泄露和朱厚照的无脑买入,市场情绪被快速的催动,朱厚照现有的持仓已经大幅盈利了。
    张锐斟酌了一番,选择从“泉”字号购买,毕竟这些钱庄看上去就很有实力。
    至于出货,张锐倒不担心,他甚至不准备走钱庄的渠道。
    钱庄收货有折价,就算是兑换比例涨上去了,也会大幅度压缩他的利润。
    如果等价格走到“一贯宝钞兑换一文”的这个预期价格,天子还没收够的话,张锐就打算直接出给天子。
    就算不行的话,他也可以直接出给商人。
    毕竟那些需要缴纳税金的商人才是刚需。
    监督各地商税征收的税监,大多是从东厂派人的,张锐可以从商人们那里获利,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
    朱厚照只吃到了两万多两的货。
    一个原因是,价格的上涨已经超过了朱厚照的心理预期,他想再稍微观望一下。
    另一个原因是,许多钱庄纷纷开始惜售,并且加大力度四下收集便宜的宝钞。
    朱厚照对此十分郁闷。
    他已经对此有些不耐烦了,也对那些贴上来想要逐利的人十分恼火。
    朱厚照已经下定决心,只要完成了剩余白银的收购,他就立刻公布恢复收取宝钞的决定。
    而且,朱厚照还埋伏了另一招暗棋。
    前段时间,监察御史张景晹上奏,因为霸州盗贼猖獗,导致商货不通,京中百姓颇受其困,因此打算在正阳等九门减免入城钱钞。
    当时户部给出的意见是,正阳等七门减十之二,朝阳东直二门减十之三。
    此事经过了内阁票拟,为了减少商人负担,还同意革除了顺天府通州北关巡检司。
    但朱厚照有个更好的想法。
    反正要减免了,就是一笔朝廷拿不到的钱。
    他完全可以将这些入城费,全部改为宝钞支付。因为宝钞的价值低,也相当于变相进行了减免,而且还促进了宝钞的流通。
    要革除的顺天府通州北关巡检司,也可以暂缓。
    在北关征收的商税,也可以完全使用宝钞。
    朱厚照相信,当朝廷恢复在运河征收宝钞的利好,再迭加上入城税使用宝钞,以及在陆地口岸使用宝钞的双重利好,一定会让宝超的价格出现超乎预期的表现。
    虽然这政策只影响北京九门和顺天府通州北关,但是想象空间却是巨大的。
    就在朱厚照殚精竭虑的筹谋时,今天有关宝钞的异动,也迅速地传遍了京城。
    京城的官场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何况这场关于宝钞的炒作,已经近乎于半公开了。
    有些勋贵外戚,不但知道天子进场的事情,甚至就连天子已经买了七万多两宝钞的事情,也知道的清清楚楚。
    还有不愿意透漏姓名的钱庄老板,信誓旦旦的说,东厂提督张锐在“两贯宝钞兑换一文”的价格时,仍旧借贷了两万两白银果断入场。
    关于宝钞即将大涨的消息传的火热,就连很多百姓都怦然心动了。
    连天子都亲自入场了,甚至东厂提督都借贷买入了,这几乎就是要明牌上涨了吧?
    这件事导致的结果就是,等到钱庄再次营业的时候,许多商人、豪绅、百姓,甚至妓女也都跑去兑换了一点宝钞。
    许多人在聊天或是键政的时候,不展开手中的一张大明宝钞,拍着叫喊“一贯钱兑换一文”只是起点,就仿佛跟不上潮流。
    整个京城都笼罩在宝钞上涨的火热之中。
    最终等到这一天打烊的时候,宝钞的价格突破了所有人的预期,和正德五年“一贯钱兑换两文”持平了。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对价格没那么敏感。
    他们只是感觉要涨,就跟风买入。
    而且他们买入的不多,也赔得起,心态上更加的放松。
    就算没赚到,也能图个刺激。
    有些钱庄试探性的比正德五年“一贯钱兑换两文”稍微叫高了点,居然也能零星出货。
    虽然没卖出多少,但是这个象征意义就很恐怖了。
    这意味着大明建立百余年以来,宝钞兑换白银和铜钱的价格,首次出现了倒挂。
    裴元对这虚假的繁荣,感受更加直接。
    因为他之前囤积的大量宝钞,在这两天几乎被扫荡一空。
    而且在兑换比例上,钱庄给出的卖价和收货价,已经越来越接近,在大量的成交之下,几乎接近实价自由流通了。
    裴元出货的成交价,大多是在“两贯宝钞兑换一文”和“一贯宝钞兑换一文”的价格。
    手中收集到的白银已经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裴元的催促下,陆訚、萧韺等人也都趁机卖出了大笔宝钞,这让裴元的兜底压力大大减小。
    甚至可以说,假如裴元就此不管,任由之后的宝钞自由落体的话,裴元就足以带着巨大的收获潇洒离场了。
    虽说他手中的宝钞已经全部在“五贯宝钞兑换一文”的价格套现,理论上,后续的巨额收益是属于大和尚基金的。
    但是把基金的利益做掉,回吐出来,又不是很难的事情。
    可……,谁叫这是裴元终将要收拾的大明呢。
    他总不能为了这眼下的利益,为以后扔下个烂摊子吧。
    如果现在不救宝钞,那等到后面,拿什么来推行一条鞭法呢?
    总不能让百姓在沉重税负之上,再迭加上白银的血汗和利润吧。
    大明宝钞提供的低廉交易成本,将会从方方面面强壮这个国家。
    至少,不会被马上赶来的西班牙人,用轻松挖来的白银,交换走大明辛苦积攒的财富。
    而“一条鞭法”给出的明朗数字,又能尽量让百姓避免一层层的盘剥。
    裴元有信心,只要救活了大明宝钞,再大力推行“一条鞭法”,就能让这个开始腐烂的大明,重新走回上升通道。。
    (本章完)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章节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